大兴善寺大兴善寺,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.5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。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(265~289),初称遵善寺。
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(582),诏建大兴城。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,因以“大兴”命名。敕令迁寺于新都,命为国寺。《长安志》载:寺建成后,崇广为京城之最,制度与太庙同。第一任住持为文帝的布衣之交灵藏。灵藏兼领昭玄都,后昭玄大统僧猛、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均住本寺。
开皇七年(587),召慧远、慧藏、僧休、宝镇、洪遵、昙迁入京为“六大德”,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,令其为国行道。寺又创设译场,隋开皇时先后有那连提黎耶舍、阇那崛多、达摩笈多、彦琮等译经于此。唐时寺在长安城内靖善坊。
贞观三年(629),太宗令以波颇主寺内译场。开元四年至八年(716~720),密教僧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、金刚智、不空在此寺中译密籍500余部。其时寺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。日僧多有来此寺中住学者,圆仁、圆珍等人即于本寺受传密教。
天宝十五载(756),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持本寺。不空为玄宗、肃宗、代宗三朝帝师,又曾与寺内行息灾咒法,设灌顶道场与戒坛。此后本寺与青龙寺并称为密教之中心道场。一行和尚也住寺中研习天文数学并密法。
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、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。
唐武宗(841~846年在位)会昌灭佛时,寺院损毁,至五代时,世几不闻寺名。
宋代,稍有修复。
顺治五年(1648),川陕总督平安纳又率文武官僚施资大修,历十余年始竣工。
清康熙年间(公元1662-1722年),修复工程最多,先后重修了方丈、殿堂、钟、鼓楼和山门等。
清同治(1861~1875)年间,寺院建筑再次被毁,仅存钟、鼓楼和前门。
1945年,太虚法师等于寺内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。
1955年,政府拨款全面大修。有殿堂五进,配以廊庑僧寮,规模为西安今存众刹之首。寺内有唐建中元年(780)所立之不空三藏碑。
现存寺院建筑沿正南正北方向呈一字形排列在中轴线上,依次是天王殿,内供弥勒菩萨;大雄宝殿,内供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药师佛、十八罗汉以及地藏菩萨青铜塑像一尊,为日本国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赠;观音殿,内供明雕檀香千手千眼菩萨一尊;东西禅堂,西禅堂壁间的大镜框内装有“开元三大士传略”,是研究大兴善寺的宝贵资料;后殿藏有唐代铜佛像和宋代造像,形态各异,独具风格。
作为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,大兴善寺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