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慧寺位于江苏镇江市焦山南麓。焦山又名“樵山”、“狮子山”、“双峰山”、“乳玉山”,位于镇江东面的长江之中,素有“中流砥柱”之称。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避居此地,故名“焦山”。山高70.7米,有东、西两峰之间又有一小峰,称“别峰”。焦山与金山隔江相望,称“姐妹山”。镇江名胜向以金焦二山著称,二山各有特色,古人曰:“金以巧胜,焦以拙胜;金为贵公子,焦似淡道人;金宜游,焦且隐;金宜月,焦宜雨。”焦山林木葱茏,满山青翠,李白站在焦山上“望松寥山”,写诗曰:“石壁望松寥,宛然在碧霄…仙人如爱我,举手来相招。”焦山最多的是绮竹苍松,翠色滴人。远远望去,如一块玉浮在江上,故焦山又称名“浮玉山”。寺庵楼阁皆掩隐于茂林修竹之中,有“焦山山裹寺”之说,与“金山寺裹山”相应。
寺创建于东汉兴平年间(194-195年),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之一。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显赫地位。曾有“十方丛林”、“历代祖庭”之称。
唐朝时,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在寺内创建大雄宝殿。法宝曾撰《俱舍论疏》15卷、《一乘佛性究竟论》,是玄奘门下的著名弟子。后来鉴真法师的弟子神邕也来焦山主持佛事,焦山有“十方丛林”之称。唐代后朝,枯木禅师来此重修寺庙,振兴丛林。
宋朝时改为“普济禅院”。
元代称“焦山寺”,后毁于火。
明宣德年间(1426-1435年),在宏衍掸师的主持下,重建各殿堂,与金山寺并称模范丛林。
寺有殿宇98间、和尚3000人,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,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,称“十八房”,达到顶盛时期。
后万历年间,雪浪禅师来寺主讲《楞严》等经。清朝康熙皇帝南游焦山时,将寺庙改名为“定慧寺”,沿用至今。
“定慧”二字,取于佛家“由戒生定”,因定发慧和寂照又融,定慧均等之意。“定”,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,思想高度集中;“慧”,即由“闻、思、修”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。
1934年,智光法师在定慧寺创办焦山佛学院,共开办了十几年,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。
1946年,太虚法师又在焦山开办了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。
1949 年后,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定慧寺。
1951年,近代高僧茗山法师(1914-2001)到焦山定慧寺任住持。
1983年,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