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明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东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,是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十二古刹之一。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,具有显著的地位。现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,规模为天台山诸寺第二。
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(575年),天如宗创始人智头(538-597年)入天台山,先是结庐山于天封山,自号“灵墟”,并于此注《涅槃经》。后卜居佛陇山,讲《净名经》。相传有一天,他正在讲解《净名经》,突然一阵大风吹来,经页翩翩向东飘去。大师追求经页坠落之处,只见此地峰峦环抱,幽溪静谷,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坐禅修行之所,因而伐木结茅,辟为幽溪道场。史称“一叶飘经”。大师圆寂后,将他用过的衣钵和具叶经保存在这里,成为学佛修行者朝拜的圣地。
唐朝正式建寺,昭宗天祐年间(904-907年),因寺处半山腰,又寺周青色莲峰,顶锐而足阔,好像处于凹形镜的聚集点,日月二光常照不散,故高而大明,取名高明寺。
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改名净名寺。
后几经兴废,于明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秋,高僧传燈大师驻山,重兴高明讲寺,立幽溪讲堂,复兴沉寂已久的天台宗。传燈(1553-1627年),又名祖 ,号无尽,俗姓叶,太末(今浙江衢州市龙游)人。少年时在贤映庵出家,万历八年随百松法师在智者塔院研习上观之学,承其衣钵,成为天台宗第三十代传人。后住持高明讲寺,在太史冯开之和东邑居士赵海南等人资助下,陆续修建了僧房、禅房、山门、两廊、钟楼、藏经阁等,精心制作了“楞严坛”。此坛按经论构建,为全国仅有的三座之一,名闻海内。传 大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学家,与名僧黄檗(号无念)、博山(号无异),并称“三无大师”,他对天台宗、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各种经典均有深入研究,佛学著述达42种,计百余卷。他还修了《天台山方外志》30卷、《幽溪别志》16卷,保存了不少历史文献资料,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。传大师中兴天台宗,重兴高明讲寺,功德无量,后人称他为“智者大师再来”。
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年)重修。康有为手书“高明讲寺”。
十年动乱中,寺宇毁坏殆尽。
1979年底,由住持觉慧主持在爱国华侨夏荆山、周勤丽和广大群众的资助下,经过两年的鸠工庀材,辛勤努力,重建大雄宝殿,修缮全寺殿堂,重塑佛像,恢复了清净庄严的高明寺原貌。觉慧,俗姓倪,浙江省三门县葛岙乡人。幼时父舍入宁海县寿宁寺,从勤林和尚出家,13岁入海游广润寺受具足戒。18岁从宝静法师 天台教观。24岁任寿宁寺住持。1944年,在宁海创办佛教慈幼院,任院长。1950年至天台山,住华顶至觉岸修持。1960年至高明寺,后被推選为该寺住持。历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、台州地区佛教协会会长,天台县政协副主席。他爱国爱教,成绩卓著,主持重建高明寺的大雄宝殿、钟楼、观音阁,恢复幽溪佛学院,任院长,并兼任宁海县福泉寺、寿宁寺住持、天台山华顶讲寺修复委员会主任等。他善于诗文,编有《台山清音》、《幽溪石秀》和《天台山高明讲寺史略》等,对天台山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1981年9月高明寺举行开光法会,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亲书“幽溪重光”的匾额和大殿楹联,以示庆祝。
198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
1989年,高明寺又恢复举办“幽溪学苑”,坚持“解行并举”、“农禅并重”的原则,培养“智悲兼具”的优秀僧才。